「覺察vs審判」🪞 |《當鏡子變成審判官:你為什麼越覺察越討厭自己?》

「覺察vs審判」🪞《當鏡子變成審判官:你為什麼越覺察越討厭自己?》

直播時關掉補光燈的瞬間,突然掐腰嘆氣:「臉還是比某某大一號」
這讓我突然想起學員的困惑:「老師說覺察要客觀,但我每次靜心都在給自己打分數…」

鏡子法則的致命誤區:
我們總把「覺察」玩成「大家來找碴」的遊戲:
→ 發現皺眉紋:扣10分!
→ 覺察焦慮感:不及格!
→ 練習時分心:死當!

▍審判模式現形記:
① 質檢員心態:
像檢查瑕疵品般掃描身心,還附帶評語:「呼吸太淺!姿勢不標準!」
② 比較型鏡頭:
看著Instagram上的「靈性網紅」,覺得自己像是「山寨版」 的🧋珍奶🫠
③ 時光機暴政:
「十年前的我比現在有活力!」「下個月一定要達到開悟狀態!」

🕶️ 破解工具:
1. 好奇寶寶濾鏡:
明天刷牙時對鏡子說:「哇!今天的眼屎形狀好藝術~」
2. 偵探式追蹤:
當批判念頭浮現時,用CSI語氣分析:「有趣~這個想法何時溜進來的?」
3. 90%妥協術:
學生活小撇步感受滿足「洗衣機覺察法」:「趁衣服翻轉時做三次深呼吸,深入足夠用就好!」

🎭 來互動實驗時間:
拍下你的「非審判時刻」(可文字描述),例如:
「發現小腹贅肉時,改成感謝它陪我吃滷肉飯」或「看到自己臉上的痘痘時,告訴自己:這是青春的印記!」

分享你的喜愛
沛臻Nishamah
沛臻Nishamah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